《心经》笔记二

两个世界

不仅”般若“是音译词,”波罗蜜多“也是音译词。”波罗“是彼岸的意思,而”蜜多“,这里的多可以省略,是抵达的意思,所以“波罗蜜多”是倒装句,这也是梵文中常有的现象,意思为“抵达彼岸”。”菩萨摩诃萨“,”摩诃萨“是大的意思,这里也是倒装,”菩萨摩诃萨“即为”大菩萨“。后来,中国人理解了佛经,将”波罗蜜多“翻译为了一个字:度(渡)。

为什么最开始中国没有”度“呢?因为中国思想在当时没有”两个世界“的区分,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此岸,另一个世界是彼岸。修行是为了得度,度字也被广泛使用,比如出家人剃发,要叫剃度。

”揭谛“也是”度“的意思,所以心经最后的咒曰:”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“,”度啊度啊,度到彼岸去吧“。这里需要注意,佛教中有很多咒,咒往往是采用音译的。

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生生灭灭的,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而为了达到不朽的彼岸,我们跟着”信“,学佛法。比如净土宗,他们认为,另一个世界是西方极乐世界,极乐净土,要抵达彼岸的方式是念佛,所以净土宗又叫念佛宗。净土宗认为,西方有一位佛在接引我们,也就是”阿弥陀佛“,现在,中国人之间表达“不用谢”,有时候会用“阿弥陀佛”,意思是“你不用谢我,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,即到西方净土”。人民群众淳朴的信念,化为生活的境界。但是,虽然净土宗可以修成正果,可以摆脱轮回,但是还没悟,但是西方净土条件好,有希望在西方得到悟,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。

但是,讲般若智慧的600部《大般若经》,主要讲的是,我们能否在当下就悟呢?能否在此岸就抵达彼岸呢?我们生活在生生灭灭的娑婆世界,阎浮提,这个世界不好,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人生是苦,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,所以我们想要脱离这个世界。净土宗的方法是简明的,几十年如一日的念佛,仰仗佛力,横超三界。《心经》最后的咒,可以帮助我们快一点得度。慧能也在《坛经》中告诉我们,不要延宕,不要把觉悟这件事推迟到来世。

般若

“般若”是“对空的领会”,“对虚无的领会”,“对世界本体的领会”,是最高的智慧,因为“空”是世界的本体,因此后来也译成“智慧”了,但这个智慧与汉语语境下的智慧并不完全相同。儒家的观点是,“六合之外存而不论”,换句话说,儒家只讨论我们的娑婆世界,阎浮提,跟空没关系;而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,也不一样,道家的无是和有相对的,以佛家的观点来看,道家的有和无,有一个总根源,也就是世界之本体——空。人最初都不想死,想永生,这就引发了般若之智。慧能曾言,“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需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”,这也是《坛经》中第二品《般若品》一开头的话。


《心经》笔记二
https://jlqusername.github.io/2025/04/18/心经笔记二/
作者
B907
发布于
2025年4月1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