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笔记一
《心经》介绍
《心经》是最短的一部佛经,也称《般(音同波)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共260字。《心经》中有很多名句,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就出自于这篇经文。
《心经》对中国有重要影响。这里的“心”,是《大般若经》的精华纲要,而《大般若经》则是释迦摩尼佛讲佛法49年,留下的1000多部佛经中的600部的总称,这600部佛经都围绕着“般若”这个主题。佛陀说修行的境界,讲的最多的就是“般若智慧”。“般若”被称为“诸佛之母”。
“般若”是音译词,之所以音译,是因为当时的汉语中没有一个现成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。找不到现成的词也说明我们民族当时的思想中缺少了这一块。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,儒家讲性理,道家讲玄理,名家讲名理,也就是逻辑,但当时的中国诸子百家哲学中缺少了“空理”,因此就只能音译佛经中的很多词,然后才对其慢慢理解,慢慢消化,将其融入中国哲学思想。
玄奘翻译了千百部佛经,最得意的就是《心经》。
缘起
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心经》大多是玄奘所译,但是开经部分(说明法会的因由)和结经部分被省略掉了。
这部经的缘起是这样的(为什么会有这部经):一日,佛陀正准备说佛法,在场有一位观自在菩萨(观世音菩萨),站起来向佛陀行礼,向佛陀讲:“舍利子向我提出请求,希望我能讲一讲菩萨的境界。我想要在这里讲一讲微妙的佛法的要义要领”
舍利子,也就是舍利弗,他的母亲为舍利。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他的特征是“智慧”,因此称为“智慧第一”,但当时他的修行证得了“阿罗汉果”。
舍利子很上进,他满足小乘的境界(阿罗汉境界),他想要通往大乘的境界(菩萨的境界)。修小乘佛教者没有做菩萨的目标,想要坐菩萨就要进入大乘境界,要普渡众生。舍利子向观世音菩萨提出了请求,观世音菩萨得到了佛陀的许可,在佛陀的加持、护念之下,行入甚深法界。这篇经文的第一句,可以看作序言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,其来历就是如此。
观自在菩萨在佛陀的加持和护念下,精神上入定,然后对世界采取另一种态度——“观照”,而不是我们平时对世界的态度——“认知”。从“认知”到“观照”是不容易的。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开头第一个字就是“观”,和“照见”,合起来就是“观照”。